那是1981年,我在兰州军区守备师一团当副团长。部队驻扎的地方离张掖城往北七百多里,叫青山头。那地方别说城镇了,方圆几百里连个人影都见不着。虽说当时有规定营级以上干部家属能随军,可这荒滩野岭的,要工作没工作,要学校没学校,家属们只能挤在张掖城里的留守处。
张掖城那时候也就五六万人,巴掌大的地方。城里除了地委机关和某军军部,正经的厂子没几个。地方上倒是积极给军属们办招工手续,可光有手续没岗位,我们团二十多户随军家属,就两家找到活干。那时候干部工资也就七八十块,两地分居还要养家,不少人愁得直叹气。
我分管后勤那阵子,整天琢磨这事儿。有天突然想到老家豫东产红薯,家家都会做粉条。张掖这地方蔬菜少,粉条应该好卖。要是能办个粉条厂,原料从老家运,技术请老家师傅,家属们不就有活干了?
跟团里汇报后,大家觉得可行。凑了一万零二百块钱,在留守处盖了十三间厂房,买了大锅、水缸这些家当。我带着人回老家,公社书记听说给部队办事,二话不说帮着联系供销社,收了六万多斤红薯粉面。走铁路运到张掖,又从村里请来两个老师傅。
开工那天,留守处主任兼了厂长。我们立了规矩,从利润里扣完折旧费和公积金,剩下的按出勤发工资。家属们穿起围裙,跟着老师傅学手艺。做粉条得先和粉浆,倒进带眼的铁瓢里,老师傅握着瓢把子咚咚敲,粉浆漏到滚水里成了粉条。捞出来过冷水,挂绳上晾着。西北风大,粉条冻得硬邦邦的,卖相特别好。
那年春节前,红薯粉条卖疯了。老百姓都说比本地土豆粉条筋道,供销社门口天天排长队。有时候粉条还没晾透就让人买走了。算账时发现,在老家九斤粉面出八斤粉条,在张掖能出九斤多,多赚不少。到五月份天热停工,满勤的家属能分四百多块,比营团长工资都高。
消息传开后,可热闹了。之前找到工作的家属都想来粉条厂,外单位的也托关系要进。过年那会儿买粉条得找熟人,跟现在抢年货似的。有首长拍着我肩膀说:"原以为你只会搞训练测绘,没想到管后勤是把好手。"没多久我就升了团长,管全团的事儿了。
